查看原文
其他

群岛 | 周贤:在教育3.0中构建“学习的地方”,而不是“学习的地点”

周贤 群岛大学
2024-08-27

是学习的“地方”,

而不是学习的“地点”


by 周贤


20多年前,我是一个日剧迷,在心目中排名第一难以忘怀的好剧,自然是永远的《东京爱情故事》。

 

 

男主角完治来自于乡村小镇,女主角莉香成长于大都市,两个人背景各异,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自然不同。在经历了偶识、相恋、争执到最后黯然分手的过程中,也各自体会了不一样的自我成长。在东爱中有一幕结尾,动人异常 ——

 

完治有一次曾经和莉香说起,在自己的爱媛县老家念小学时,小朋友们除了学习之外,还会在山前屋后玩各种游戏,友爱而亲密地一起长大;小学毕业,大家会把各自的名字刻在教室外的木头柱子上。莉香羡慕的说:“我也想要(这样的经历),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和一个地方有过深刻的联结”。


这一幕发生在两个人热恋的时候,和所有的恋人一样,彼此分享每个人的人生故事。到了剧尾,两个人不得不面对那个无法继续,只能分手的结局,莉香独自一人飞去了恋人口中的爱媛小镇,走过这座小镇的角角落落,并寻找到了他曾经就读过的那所小学。莉香在那里做了什么呢?镜头并没有直接揭示;观众们都好奇而紧张的等待着。

 

接着,镜头一转,男主角完治也紧随而来,在从小长大的家乡寻找着女友的踪影,遍寻不见。忽然,曾经的一幕涌上心头,他飞奔了起来:


是的,莉香找到了那所小学,找到了那根刻着幼年男生名字的木柱,接着在旁边刻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幕,引发了多少观众的意难平,并成为本片著名的十大感人镜头之一。

 

多年来,这一幕镜头也深深的留存在我作为一个日剧爱好者的记忆里。而此时此刻的我,回忆起这部自己深爱的电视剧,竟然发现,这个故事恰恰也能回应到教育3.0中的一个思想:

 

我们打造的,是学习的地方 (Place),而不是学习的地点(Point)。

 

先来谈谈何为“地方” ?

在法国人类学家马克.奥热的一本书《非地方》中,就谈到一个关于 “Place” (地方)的定义:历史性,关系性,身份性。

也就是说,一个“地方”包括三个特征:让身处其中的人具有认同感(identical),能产生人与人的关系(relational)和对ta而言具有历史性(historical)。

《东京爱情故事》的这一幕,恰恰充分的诠释了这个小学校,对于幼时的,成长中的以及成年的完治,作为 “一个人” 所带来的长续性影响。

那什么是与之相反的“非地方”(Non-place)呢?人对此缺乏认同感,无法产生关系,及并不具有与之相关的历史性。满足这三个条件的空间便可称为“非地方”。

我们身在其中,只有单一的群体身份 —— 譬如:机场。我们到机场去的唯一角色就是旅客,我们无需去认识或者探究一个机场的历史,或者正在发生的改变,更不用与一个机场或者机场的工作人员发生任何关系;在非地方中,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一系列完整的,标准的,没有任何情绪色彩的功能性动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在机场,我们的对时间的感知很容易变得模糊不清。因为在一个“非地方”,人的体验是非常单薄的,几乎都被各种可度量的数字和标准化的动作所推动;我们遵循和其他人相同的规则,登记着相同的信息,回应着相同的请求,所有的人都在强调效率,然而彼此之间面目相似、且漠不关心。 

简单的说,一个个活生生的“我” 消失了,也并不重要。或者,对人们而言,这仅仅是一个地点;和其他地点,并无二致。

那么,为何一个学习的“地方” 对于学习者如此重要?

在「群岛客」社群的「闪翻共学魔力块」里,伙伴们定期会对优秀的国外教育书籍/资料进行一起翻译,共同学习。有一期就谈到了如何理解杜威所说的「体验/经验即教育」的深层含义以及在当下的应用性。

(注:Experience 的英文有两层含义:为不可数名词的Experience,意思是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总结出的意识上的「经验」;而可数的experiences指的是具体去经历的那些事情,也就是「经历/体验」。从中文来说,意即 “经历、体验、经验” 三个概念。—— 备注来自闪翻共学魔力块伙伴 咖啡酱和地衣的诠释)

就如杜威在自己的美学思想里所介绍:经验,既指客观的过程,又指主观的情绪;既是一种体感,又是一种思想;既是做与受(经由身体的体验),又是知和受(经过思考形成经验)。

由此,“每一个经验,都是一个活的生物与他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某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Art as Experience》) ;如果进一步应用到教育中,可以理解为“每一次学习经验,都是一个学习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与ta学在其中的某个地方的某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

这种“充分的、整全的、连续的体验”,能够充分激发学习者强烈的生命生长本能  —— 因为在一个“学习的地方”,不断的获取、感受、反思自己“身在其中”的体验,本身就会让人感到愉悦、成长感和价值感 —— 也就是说,“体验即学习”,人天生就是会学习的。

而另一方面,人要更好的觉醒和更高效的获得,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稳定的学习能力和独有的成长路径... 也需要教育者的设计和支持,这种设计就包括了对于“学习地方”的设计。

如何让一个学习者所身处的“场所/空间/场域/场景”... 具备历史性,关系性,身份性,从而成为一个“学习的地方”,恰恰就是一个教育3.0的老师,所要深入思考和创新创造,发挥一个教育者价值的重要维度。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曾经有一位小伙伴问过的问题:“培训和教育的区别,到底是什么?一场好的培训,老师也会很认真很负责,帮助学员学习啊... ”

要讨论这个问题,当然会有很多种角度。在我看来,回到此文所探讨的一个话题,至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

培训的过程,往往并不在乎“学习地方在哪里”,只要是一个教室或者培训室,都可以举办。培训者当然也会去看现场,但会更在意“交通是否方便”,“设施是否齐全”,“投影仪是否工作正常”... 也就是说,是“学习的地点”,而非“学习的地方” 。

为什么一场培训只需要在意学习地点的完备性,而无须关注“学习地方” 的特性呢?

因为培训的目标大多更关注受训者某个知识或者某种技能的获得,而非“一个完整的人” 在此时此地是否产生了“充分的、整全的、连续的体验”,能否去激发学习者强烈的生命生长本能...

可能还会有人问:常常在学校里看到的“校史室” 、校训讲解、组织学生书写“我的学校”、各种毕业生故事... 算不算是一种历史性和认同感的设计呢?

同样,如果我们把学生带到某个历史景点、某个博物馆,或者某个社区去做游学或者PBL之类的活动时,也会介绍这个地方的历史或者观察这个地方的样貌,这算不算历史性的呈现呢?

嗯... 让我们继续谈谈杜威。这就涉及到了杜威的教育目的:民主理念。

大部分认可杜威理念的教育者,还是“就教育谈教育”,没有意识到或者在乎到,杜威认为的教育目的,是以民主为目标。即杜威认为:民主是一种交融不同利益、相互协调沟通的共同生活模式,教师需培养学生自由和参与社会共处活动的能力。

所以,“学校即社会” 的意思,是指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MVP(最小可行),每个儿童是小社区的成员,所以不仅仅是 「在其中学习,或者借助其学习」,而是要学习去参与建构这个学习社区,成为“学校这个社区” 成员的一份子。

这就是杜威强调为何要到真实的社会里去学,并不是单单指“走到校门之外的那个社会里去学”,而是指“学校本身就是社会,在学校共同学习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在学习如何构建一个良善而功能具备的共同社会”。学习者们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有权利,有能力也有动力,去参与构建“一个共同学习的地方”,去自主探索“增益社群的知识”,去尝试与他人协作,去理解社会理解公民理解人类等等的重要性;并在这样真实的构建过程中,体验和感受真实的张力,并学会民主的解决方式。 

从这角度而言,一个学习的地方,应该可以有学习者的参与构建,是学习者主张的真实呈现,也是学习者形成在一个社会里自我身份和自我认知的重要过程。


即:

— 我参与构建了一个“学习的地方”;

— 这个地方与我这个个体产生了真实的联结,发生了多样性的关系;

— 并在这个过程中,我进一步确认了自我的身份性和独特性。



而在一个传统的学校里,那些校史校训课堂规则空间设计场所管理往往与孩子们完全没有关系,完全是由校方单向制定,以便捷校方管理为主要目的,甚至于成为一种对学习者强制的规训,为身在其中的学习者带来无助、机械乃至痛苦的学习感受。

还有一些强调“为儿童打造最好教育环境”的教育机构,主张老师们更多的学习和理解儿童身心发展(这是好的),但接下来的动作是 “尽量基于这些认识,为儿童安排好一切” 。学校也会强调做中学,体验中学,与生活结合等等,要求老师“个性观察、个性尊重、或者个性发挥 ”,等等.……
然而从学习的内容,到学习的空间,一切都是由校方事先完全计划和安排好了的。儿童本身是没有机会,也不被认为有能力或者有权利,参与到学校这个 “社区建设” 中去 ——

简而言之,这是你给我提供的“学习地点”,却不是我这个学习者“学习的地方”。

到此,熟悉教育3.0和社会化学习的伙伴,一定能够进一步的体会到:

为什么社会化学习不是,或者不仅仅是 “把孩子们带到学校之外的博物馆美术馆去学习”。如果这个博物馆美术感与孩子没有真实的联结,只有所谓信息的灌输和眼球一时的新鲜刺激,那根本不算是社会化学习;而社会化学习理念里谈到的三句话:“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完全可以发生在一个校园里,甚至一个教室里,并非要走遍世界各地才能发生,与有钱没钱贵族教育没有关系。

好了,这个话题就先说到这里。至于“如何让一个学习的地点,变成一个学习的地方”,有太多内容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譬如如何在场所设计上结合心理学的「轻推理论」(Nudge Theory),譬如一个学习场域可以“如何生成出来”,譬如在敏捷学习设计框架里,为何每一个学习节奏的起点,都要回到人、事、物三维角度的复盘和迭代里.... 

这些更多实践维度的讨论,让我们在群岛「教育3.0教学设计」绿野营里去进行吧。

最后的一个问题 —— 我们作为教育者,自然都会为学习者设计和提供一个“空间/场所/场景”。亲爱的各位伙伴,你所提供的是一个 “学习的地方”;还是一个“学习的地点”呢 ?


如果你是一位这样的教育者:
 
— 认可「教育3.0」新范式并对相关理念有所了解 (包括但不限于:阅读过群岛大学相关文章、观看过群岛系列教育纪录片、参加过群岛大会或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学习过群岛大学系列课程…...);
 
— 希望在自己的教育探索中导入「社会化学习」的理念;
 
— 能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初步的「社会化学习」探索;
 
— 享受和一群同频者经历一段同吃、同住、同学的人生历程;
 
那么,欢迎报名群岛大学「教育3.0教学设计·绿野营」第11期。

具体的时间地点:

时间:2024年3月28-31日(4天4晚线下集训)
地点:上海周边
导师:顾远 & 周贤
学习费用:6,842元/人(含线下集训时的食宿,不含往来交通)

说明:
1. 3月7日24:00前锁定名额,可享早鸟价6242元
2.群岛客社群成员享受9折优惠;
3. 为了更好地支持大家推动机构内部的教育进化,群岛鼓励同一团队的多位伙伴共同参与学习,因此同一家机构如果有2位及以上同事一起报名,每位可享受9折团队价
4. 欢迎绿野营往期校友复修,享复修价4,342元/人。
5. 以上优惠不叠加。
6. 「小石子个人成长基金」2024年依然有效,符合申请条件的伙伴,欢迎申请奖学金。


扫二维码or点击“阅读原文”直接报名

进一步了解绿野营:

顾远:让我们在教育创新的绿野上自由成长,就像我们希望带给孩子们的一样
周贤:教育者要设计出好的学习,需要掌握三个「3」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群岛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